第(1/3)页 “王翦此人是真的厉害啊,始皇帝嬴政有这样的虎将,何愁大事不成啊。” “大秦能灭六国,他的功劳非常之大啊。” 唐太宗李世民看着王翦的盘点视频,不由感叹。 “可以说秦灭六国,其中就有五个是王翦父子所灭啊,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王翦父子的强大之处。” “还有,虽然说王翦只是灭了三个国家,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王翦所灭的两个国家实力都算雄厚的,无人敢说赵、楚弱,因此他的功劳是当之无愧的。” “王家无弱子啊。” ………… 王翦不仅军事才能强,政治才能更是一流。 如果拿韩信和王翦比,军事才能来说,韩信或许会略胜一筹,但是谈到政治能力,王翦几乎呈现出碾压之势。 这是为何呢? 首先,大局意识自古至今都是杰出人物的优点。 注重运筹帷幄才能做一番事业。 上到国家帝王统治一方,下到平民百姓过日子,只有眼界宽了,看的才远,才明白天地有多大。 眼界决定境界,眼界小的,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。 通过秦朝大将王翦父子的故事,可以了解一下大局意识是如何的重要。 王翦打败六国的当前形势是什么? 那就是功劳太大。 哪怕秦王嬴政再相信他,但是一些客观上的因素,也有些害怕他会造反。 这不管是始皇帝嬴政,还是其他皇帝,都会害怕,或者说是考虑的东西。 只因为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战将,被誉为秦国第一大将。 王翦年轻时候就是秦始皇的侍从,平日最好武艺军事。 秦始皇亲政后,平定内部嫪毐、吕氏不稳定因素后,开始征战六国。 王翦初露锋芒,率兵攻下赵国九座城池。 十八年再次攻赵,与赵国一号名将李牧对峙,成功使用离间计让赵临阵换将,成功灭赵。 十九年,领兵直接攻进燕国都城。 二十二年,王翦之子王贲带兵水淹大梁城,逼魏王投降,魏国覆灭。 二十三年,王翦领六十万秦军攻楚,击杀楚国名将项燕,次年擒楚王。 自此,王翦灭赵、燕、楚,其子王贲灭魏、齐,这对父子灭了六国中的五国, 如此军功,即使没有谗臣进言,任何一个皇帝打内心里也会忌惮,这就是功高盖主。 按常理来说,以王家在军中威势和能力,以及在大秦的威望,如果王翦产生反叛心理,整个大秦都将会立刻天翻地覆,一夜间秦国易主也是可能的。 这种情况下,你说秦王怕不怕? 王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他有多聪明。 王翦把矛盾和光芒转移,悄悄站在阴影里。 秦二十三年,时间来到灭六国最后一步,这也是最难的一步。 秦始皇问群臣,需要多少兵能打败强大的楚国,没人说话。 秦始皇问王翦:王将军,你怎么看? 王翦回答说道:大王,如果让我领兵,不够六十万大军,是没办法成功的。 始皇帝一听六十万大军,有些多啊。 而李信年轻气盛,已被几场胜利冲昏头脑,立刻请缨:大王,区区楚国而已,用不了六十万大军,我李信愿意带二十万秦军扫平楚国。 秦始皇一听,才二十万大军。 还有李信表达出来的自信,嬴政立刻重用李信伐楚, 王翦闻言,摇了摇头,叹了口气。 也没多说什么,随即告老还乡。 在这一点上,王翦有多聪明? 以当前王家战功太过显赫的形势,如果王家带二十万大军伐楚,赢了的话,有风险。 因为嬴政一看,你二十万大军都能灭掉楚国,若是给你五十万、一百万大军,那还了得? 如果输了楚国,或者是出了其他差错,秦王和其他朝臣必定拿此事做文章。 如果有嫉妒王翦的人,故意说他的坏话。 嬴政直接端掉整个王家也都说不准。 想打赢楚国,必须要六十万大军吗? 这不一定。 王翦要六十万士兵一方面是求稳,如果他去一定要赢,所以越多越好。 另一方面,这是王翦在故意漏出自己的缺点,让秦王有更多的选择,最好不要选择王家,请其他将领出出风头,转移一下光芒。 因为六十万大军打赢了战争,也没什么了不起的,别人只会觉得理所应当,不会过于夸大王翦的作用。 王翦心里明白,如果自己一直走在巅峰、走在众人之前,肯定不是什么好事。 这种角色,除非是皇帝,可以越耀眼越好。 否则任何一个在你上面的人都可以轻松的除掉太过耀眼的你。 王翦这才要做真实的下属。 越完美的人越不受君主信任。 因为对于这种完美无缺的人,君王会害怕,害怕自己掌握不了他。 可惜事与愿违,李信伐楚大败,损失七个都尉,每个都尉统领一万余人。 秦始皇这才亲自乘车去王翦老家请他出山,答应出兵六十万。 王翦本来是不想出山的,因为他不想再闪光了,他想要低调起来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