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7章 风骨初成-《聊斋狐婿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为逃过死罪,他家从郊外盗来一具刚下葬的男尸,搬入公子厢房引火焚烧。

    对官家声称‘昨夜厢房失火,公子已死于火灾……’

    县官让仵作验尸,那仵作相骨辨认后,心知死者并非乡绅公子,而是一位品行端正的读书人,暗中告知官家:“此乃‘李代桃僵’。”

    县官不动声色,让乡绅为子置办丧礼,看这家人为别人发丧。

    到夜里,他领着公人仵作来到坟前祭祀,香火问鬼。

    从尸身主人口中,得知那公子藏身之处。

    三日便抓获,带回县衙审问,乡绅父子及家仆皆遭问罪。

    事后有人问仵作‘如何以骨辨人’。

    仵作说:“面有面相,骨有骨相。面为表相,骨为内相。”

    “内相承载人的精神气度,品性德行。”

    “它们如水如墨,能浸入骨髓,使骨发生变化,透出身骨而显‘气相’。”

    “正直之人,骨骼端正。洒脱之人,骨相磊落。”

    “阴险之人,豺形狼步。好色之人,缩头娄腰。”

    “君子堂堂正正,小人沐猴而冠。”

    “只要能认清楚骨之‘气相’,便通过骨相辨别他属那类人,从而推断其身份。”

    话到此处,刘彦该篇典故讲完,解道:“所谓‘风骨’,也是一种‘骨之气相’。”

    “有道是‘美人在骨不在皮,腹有诗书气自华’。”

    “人,好比带壳的稻米,外貌为糠,内相为米。身体为糠,精神为米。”

    “骨在皮肉之内,精气、品性、德行乃至法术、身学皆可入骨。”

    “骨犹如山石,血肉是泥土,发肤是草木,人就如一座山。”

    “试问子洵,观山除了能看见‘山之俊秀’,还能看见何物?”

    陆侯闻问,陡然通透,答道:“还可见‘山之气’‘山之势’!”

    “不错。”

    刘彦饮一口酒,看船外烟雨,远处青山,说:“山高未必灵秀,山低未必无势。”

    “所谓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’。”

    “人的精神品性,就如自身神灵。”

    “品性入骨,骨就有了品性,使人形象气貌变化,显于外在,肉眼可辨。”

    “天下骨相众多,有恶人骨、将军骨、侠士骨、奸人骨、仁人骨,人人皆不同,皆看其性。”

    “积养风骨,先养身性。即杨公所言‘先立品德’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