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但实际上,最后高中的人,大多还是地方乡绅。” “通过科举,笼络这些人,至关重要。” 老朱顿了顿,道:“选拔人才,那是说给外人听的。你以后为君,若需要用什么人才,千万不要拘泥于科举。” “不过,还是皇爷爷以前和你说的。天下已定,一般的官,也不需要多大本事,你用科举出身的人,也给千千万万的读书人,看到了辅佐君王的希望,有百利而无一害,何苦不用呢?” 朱允熞听到这里,身上竟缓缓升起一阵寒意,他问道:“皇爷爷,这么说来,科举虽名为抡才大典,其实与为朝廷选拔人才,并无太大的关系?” “哈哈哈!”老朱大笑:“不止科举如此,从前没有科举的时候,举孝廉举秀才,又何尝不是一样呢?” “你好好想想,最需要人才的时候,是什么时候?” 老朱笑问道。 也不等他回答,他便继续说道: “真要人才,那是打天下的时候。那时,谁都希望自己能抢到能干的人才,打败对手。” “但你翻开史书,可见过有谁在打天下的时候,靠科举考试去挑选人才的?或者用孝廉来挑人的?” “就说咱用的人,徐达,常遇春,汤和,刘基,李善长等等,不都是咱慢慢考察,挑选出来的吗?” “打天下的时候,用人不拘一格,真正的唯才是举。” “为何到了坐江山的时候,就不这样做了呢?” “因为不需要了。相比挑选出精英人才,维持秩序的重要性,要高出万倍。” “你不拘一格,启用道衍,郑和,那当然可以,咱也相信你的眼光,他们两人,必有过人的才华。” “但简拔人才,需适可而止,不能用得太多。还是要尽量按资历来。” “不是因为有资历的人本领更强,而是维持用人的秩序。” “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。” 朱允熞听得怔在那里,思绪万千。 他当然知道,老朱说的是至理。 历朝历代,用人选官,皆是如此。 真正需要人才的时候,用人都是不拘一格的。 比如钓鱼的姜太公,直接就拜为相。 韩信本来只是一名小兵,却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。 耕躬于南阳的诸葛亮,无任何经验,刘备三顾茅庐,请他当军师。 便是本朝的刘伯温等人,亦是如此。 …… 但王朝一旦建立,这种破格录用的人才,就统统消失不见了。 是真的没有吗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