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除此之外,洪武大典的编纂也非常耗银。 笔墨纸张都十分昂贵,编书需要数千名书生合力完成。 这个时代的知识很值钱,这些人给出的薪水报酬可都不低。 数千名编书的秀才书生,名家大儒,养他们的费用,都能养几万军队了。 更别说,要编大典,还需要民间献书,搜集古今典籍。 这个献书当然不是白献的,朝廷受了书,要给奖赏的。 往往比所献书籍的价值高很多倍,花费自然不小。 然而,若非如此,又如何能让民间百姓将珍藏的书籍献上来,用于编纂大典呢? 税收并没有增加多少,但开支却多了这许多,也难怪赵勉这个户部尚书,要当不下去了。 “赵尚书何必急着辞官呢。”朱允熞笑道:“孤花掉的钱,孤会再向国库补充的。” 赵勉愣了一下,道:“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” 旁边,杨靖向他使眼色,赵勉恍然回过神来:“太孙殿下都是为国事操劳,又不是因私事支取,岂有让太孙殿下补充的道理?是下官无能……” “孤有一计,可填补国库亏空。”朱允熞打断了他的客套之言。 “还请太孙殿下明示。”赵勉拱手行礼,没有再说之前的奉承话。 他想了又想,一时也想不到要从哪里变出一大笔银子来。 只是太孙行事,多有匪夷所思之处,又不免有些期待。 “民间百姓缺钱的时候,都是向左邻右舍,亲戚朋友借一笔钱,以度难关。” 朱允熞道:“眼下朝廷支取不够,国库空虚,那便向百姓们借吧。” “不可!” 他此言一出,赵勉和杨靖同时出声。 “加征商税之事已引起不小的风波,虽然太孙殿下巧妙化解,但如今仍有许多巨贾富商,心怀不满,其中更不泛勋贵高臣。” “若是再向百姓借钱,只怕会引来天大的祸事啊。” “万一激起民变,就不可收拾了。” 朱允熞哈哈大笑:“你们该不会以为,孤说的“借”,是“强借”吧?” 难道不是吗? 两人都呆了。 官府向民间大户借钱借粮之事,历朝历代都有之。 但那通常是地方官府与当地的豪绅达成的交易,以解决地方官府一时的燃眉之急。 至于后续的还款嘛。 自宋朝以来,渐渐形成了“皇权不下县”的惯例。 地方的税赋,官府也大多委托豪绅代为收缴,还款自然也从税赋里面扣除。 所以,大多数情况下,豪绅并不担心地方官府不还款。 苏州的情况比较特殊,故而后面大户才不愿意借了。 但朝廷借钱与地方官府借钱不一样。 赏你一块牌匾,那就是给你脸了。 想还钱,门都没有。 若是向大户借,那是打击豪强。 若是向普通百姓“借”,则是打着借的名义,多收一层税赋罢了。 这岂是能随意“借”的? 也难怪赵勉和杨靖那么大的反应。 “孤的意思是,发行国债!” 朱允熞心中早就有谋算。 发行国债,还要在货币改革之前。 通过发行国债,筹措一大笔金银财宝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