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李胜利在村里要了不少旧房子,又盖新房子,想必是要住人的,住人就要吃东西,这也是老支书展现手段的时候。 有住的有吃的,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,日报那边派傅山问过自习班的报名地址,李胜利也给了军营的地址,那边有柳爷接收想要参加自习班的人,也不用李胜利这边忙活。 不过以现在的形势而言,报名去参加补习班的人只怕也不会有。 下乡,对于驻村干部而言要躲着,对于没工作的年轻人而言,也不是什么好差事。 当然,主动下乡的人也有,但人家是奔着建设去的,不一定瞧得上这个中医为主的自训班。 现在李胜利可以预计的压力,主要来自中医这边,各地的名家还好些,像史老一样的京中名家,大多是有家口的,少则三五口人,多则十几口。 再加上一些三亲六故之类,那人数就没法统计了。 虽说没怎么跟京中的名家交流过,但他们也一直在李胜利的视线之中。 召集各地的名老中医,其实是搂草打兔子,这些人的岁数相对大一些,承受能力相对低一些,连带上一起进京的家属,即便回不了故土,也能在这边给他们留下传承。 大致解决了吃住,马店集这边的交接也开始了,因为形势的原因,新老两任支书同时在岗,也是李胜利必须要保持的。 王庆平虽说被拿住了,但风雨初期的马店集,必须有老支书坐镇,过了初期的王炸,李胜利才会让王庆平慢慢的接手外部事务。 如今王庆平还是先熟悉村里的大事小情,带着社员们重新提振信心为好。 有活干、有钱拿、粮食上再紧一紧,这些手段也就差不多够用了。 大食堂竣工之后,东门外、石景山两处大食堂,也会相继开工,初时就跟马店集这边的大食堂一样,直接上草棚,同时进行土地平整、打好地基。 等拆城墙的时候,差不多也过了秋收的农忙时节,头着上冻盖好两处大食堂的建筑,同时观望一下风色,也就成了首选。 至于现在,环绕整个马店集的门面房,就足够两个村子的瓦匠们忙活了。 还有一个马上要正式建厂的预制板厂,也是需要不少人力的。 跟老支书不大识字不同,王庆平算是正经的初中毕业生,不参与分配工作,那是因为马店集的支书位置更吸引人。 老支书做事凭脑子,王庆平这边就正经了点,李胜利刚刚说的,他都记在了本子上。 “胜利,瓦匠不能从咱们村多选一点吗?” 跟老支书目光长远相比,王庆平更善于邀买人心,这点也算是不错的。 “之前跟老支书说过,要请农学院的教授跟建筑学院的教授到村里授课、指导。 咱们这边只管吃住,这事你跟老支书对一下,尽快落实……” 无论是农学院还是建筑学院的老师、教授,对于马店集而言是机遇也是负担。 跟李胜利看着的中医名家一样,这些人也多半是拖家带口的。 有些早前就在京中任职的教授,可能一家人就有几十口,都住在一个大院里,真要跑,也得连着和尚带着庙,细算一下,人可是不少…… 第(3/3)页